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产品设计之初的思考:一则小故事



我们在产品设计中经常会无法理解用户的想法,觉得天啊,他们怎么这样想,无法理解,但是我们有好好的去和他们沟通么?或者沟通后好好的分析一下他们的想法?

我有一次在朋友那里聊天,聊天中朋友的朋友打算上网买个东西,我一想,不错,网购貌似已经进入人心了么,这不是重点,重点来了,我觉得可以做个网购行为的观察,于是就移过去打算帮他一起挑选,顺便观察行为,谁知道,他熟练的打开了IE6(要知道那是2012年夏天,正是Chrome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当时傻了,下意识的问出:你为什么要用IE6?

他的回答也很自然:那用什么?遨游么?太烦了

再经过一些详细的聊天,我们不难整理出非业内人士的普通人士的想法:

1. 默认不一定是用IE6,Chrome,而是电脑当初装的什么版本,就基本用什么版本(难怪那么多的IE6)





2. 遨游等国产浏览器并非不知道,也并非不用,而是觉得太过复杂,载入的东西过多,不够简单(这点IE6没有很多的扩展程序反而成为优势)



3. Chrome,Firefox也是知道的,但是由于常年累月受到IE的毒害,用户习惯很难改变

4. 对于默认设置的东西,几乎不会去自助的改掉

将这些现象抽离出来以后,对于做产品很有参考价值:

1. 人性化的默认设置:本来默认值就没有多少去更改,如果默认设置做个更加人性化,会怎么样?!良好的默认值顶过半个产品体验。




2. 简单明了清晰的界面:这个世界繁杂的东西太多了,简约的设计风格可以让人感觉舒服,不烦重,打开的速度也更快。




3. 清晰的流程:不至于让用户迷茫




4. 合适的用户:更改不了习惯就从面向人群下手,对于已经很难改过来个用户,不如不要娶强迫他们,而是从年轻人,以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下手,逐步影响所有人,这也是从群心理,而百事可乐就是此道高手,当年可口可乐风靡到不行的时候,百事可乐采用了这么一招,于是,年轻人开始盛行,久而久之,百事成了年轻的代言词,现在,除了百事,还有谁能和可口可乐对抗呢?




我始终都觉得:设计的核心在于思考。不要奢望一个习惯了吃饭的南方人天天吃面食,而应该把他丢到北方去。

产品设计禁忌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沉迷到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设计逻辑中,这样的集中精力并非坏事,但是有的时候,过度的沉迷于产品设计往往会因为立场,身份不同导致离产品的初心越来越远。
在战斗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些禁忌,做好了,你成了,做不好,很难向投资人交代。
1.         绝不能推卸责任给用户
a)         常见的是:我们都已经这么做了,防止了,用户要是再不会,再弄错,那就是他的问题什么的云云,这是不对的。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

2.         兼容性
a)         向下兼容,平行跨平台兼容,还有很多种,向下兼容指的是产品新版本要兼容旧版本的一些功能,诺基亚800搭载的windowsphone7.5就不能更新到windowphone8……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3.         花哨却失真的界面
a)         为了最求不同,为了展示画面的特效,却失去了实用;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企业展示性站。 这么个flash有什么意义,点又不能点



4.         混乱的逻辑
a)         将一些毫不相关,甚至层级不同的页面和功能放在同一个导航层级里。
5.         不合理的交互
a)         生硬的弹窗



b)         没有良好的提示
c)         甚至没有交互
6.         过于复杂的指引
a)         指引本来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理解和使用产品,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会过于繁重,反而找人烦恼,本末倒置,让用户失去了兴趣。



7.         无法跳转到登录前的页面
a)         有些站点查看详细的部分内容需要登录,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为了人气和作品的保护,但是有些站点在注册或者登录后不是跳转到登录前的页面,而是跳转到个人信息页,或者首页等等,于是除了后退,别无选择,增加了用户的操作和心理压力,估计以后就不喜欢跳转进来看了。



8.         失败的导航
a)         让人选择用搜索框的导航就是失败的导航,优秀的导航是会指引人们去想去的地方。



9.         因为所以理论
a)         在界面的问答上,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这里看上去有些空白,放些东西上去吧,天气什么的不错……这也许根本不是用户要的,因为空,所以放,这是不合理的。否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10.     跟风
a)         没有冒险精神,不经过研究考虑,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别人都是那么做的,别人已经调查过了,我们也要那么做……11,22,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研究才可以下论断,无法估量的事情毕竟是少数,在科学的统计上量化出来的数据资料总比直接跟风要靠谱。



11.     人员错误带入
a)     总觉得自己代表了用户,什么我觉得用户是这么想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其实,我们永远都不是用户至少不是普通用户,我们也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用户想什么,除非我们有超能力,要不然我们早发财了,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不能缺少调查和研究,我们要以尽量接近用户的姿态,结合自己想要的来做产品,这样,我们至少是做了我们喜欢的产品。



以上这些点都是在产品设计中出镜频率都蛮高的,属于常客了,我不敢保证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做出优秀的产品,但是至少不会让产品过于迂腐。
因为优秀的产品是通过细腻的洞察力,去感知这个世界,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而来的,这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善于思考的人生。 

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如何运营一家创业公司

公司运营当中,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IT行业,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的流失,特别是初创公司,在薪资以及其他福利和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人员流失?如何聚集人心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公司运营中的几点建议,不奢求能吸引多少人才,但至少可以帮助那些初创公司减少人才流失。

1. 别把加班当作鼓励

a) 创业公司加班是常态可以理解,毕竟你属于起步阶段,这个时候不拼搏以后必然会死掉,但是不应该将这个当作是鼓励,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为现在的加班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不加班,而你反而无限鼓励员工加班,甚至是拿其他的公司过来做例子,但是有没有想过,其他公司也许福利很好呢?也许不是老板鼓励加班,而是他们自愿的呢?

b) 笔者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招人,面试时都OK,当最后的时候老板来了一句:我们公司有加班的传统和文化,你来了以后也一定要加班,不能按时走的,否则就破坏我公司的氛围。毫无疑问,应试者只说两个字:呵呵




2. 给员工充分的自由

a) 在给不出行业标准薪资的前提下,自由这个就显得难能可贵。而其他大公司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让员工不自在,两边都是那么繁琐的条款,而待遇却是两重天,是个人都会离职的。


3. 目标明确

a) 千万不可以东一枪,西一枪。

b) 人员数量宝贵,时间宝贵,预算宝贵,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事情而不是多撒网。


4. 承诺不远的未来

a) 太远的什么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就谈上市后分红,原始股,股息什么的是不靠谱的,最多用的了一时,就像某党的终极目标一样,太远,过程太长,人都是有耐心的,时间过程太久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觉得被忽悠,被欺骗感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人心就不再了。

b) 相比较而言,期许一个更容易达到,更近的未来会更好,从心理学上,一个人实现了一个目标,开心值会上升,信心会增加,能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战斗中,而公司而言,承诺也更容易兑现,而这样一来,又会给员工一种公司靠谱,蒸蒸日上的感觉,认同感也就来了。


5. 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a) 要是都不认同你的公司,你的项目,那什么都是白搭


6. 共同参与企业文化

a) 要想培养一个大family 一样对待自己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大家的认知上,如果是你一意孤行的,那不叫文化。


7. 拥有成长空间

a) 由于很多条件制约,高薪的概率比较低,那么就需要增加很多除了高薪以外的很多隐性的东西

i. 能力的提升就是一种


8. 招聘优秀的人员

a) 减少实习生,增加可以立即上手的社会专业人士。

i. 不要因为公司预算等问题觉得实习生价格便宜,但是实习生的不确定性,为参与实际项目缺少经验,等等都是软肋,而且还需要去花大力气培训,这样的成本就远远高于出价雇社会专业人士了,而最悲剧的就是好不容易培养好一个人才,却因为各种因素跳槽……这时候的损失已经无法估量。


9. 高薪

a) 这点初步感觉和初创公司的背景和能力相违背,但是在对于优秀的人才时,这是必须的一点,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肯定,也是让优秀人才看到公司的诚意和努力的关键。

b) 舍不找孩子套不着狼


10. 赶紧找个好干爹

a) 初创公司很难一直烧钱做产品,而即便是做好了产品也很难有足够的预算去做推广,所以当产品开发开始就可以开始找VC了,未必要等到产品上线才找,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当然,最佳时机是产品拥有Demo的时候,这个时候方便演示,又不至于没有VC就不能活的状态,否则你的团队就只能喝西北风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一直没钱的状态。

b) 清晰的盈利模式会更好的说服VC



希望对各个正在烦恼,却不知道怎么办的初创公司有点小小的帮助。

Ps: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需求到底长什么样:区分真伪需求

前言:本文只做简单的说明,全套的用户需求调查很复杂,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说的清楚的。

福特问人们:你们需要什么?
人们答:我们需要更快的马车!
福特没有盲目的听他们,于是有了汽车。

想必这个简单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引用的频率也是出奇的高,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件事情的真实性,重点在于这个故事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可以成就产品也可以毁了产品的问题:真伪需求的分辨。

再来仔细看看上面说到故事:福特并没有真正忽视人们的需求,而是在听到了人们的需求描述后,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人们表面的伪需求中得到了真实的需求:更快的速度。
金大大会原谅我的……别查我水表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区分真伪需求呢?在这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伪需求:

  1. 易于描述
  2. 比较具象化
    1. 比如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2. 比如我要一个电钻
  3. 带有较强烈的身份标识:限于用户的知识,背景,身份等不同,主观意识标识明显
真实的需求:

  1. 不易察觉
  2. 比较抽象
  3. 适用于其他人的需求
  4. 需要分析
    1. 比如我要电钻干什么?钻洞。所以,钻洞才是真实的需求,而不是电钻,给个钉子也是能满足的,或者更先进的打洞的设备。
    2. 比如要快的马干什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那么更快才是需求,如果用其他的方式满足,比如飞机。
说的简单点:如果该需求能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一样的结果,那么该需求基本是伪需求,而真实的需求就是那个结果。

简单粗暴的区分(大部分时候有效):伪需求=名词;真实需求=形容词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UIUIX的流行总结和未来展望



最近这几年的新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微微有点快,什么穿戴式设备,扁平化设计,无人驾驶汽车……

没办法,身在科技时代便是如此,晚一拍就感觉要被时代抛弃了。

废话不多说,以下不负责任的总结是结合在知乎上的回答的,希望有点用。

  1. 产品纯粹化:体现在UI以及其他的一切视觉设计上简约,一目了然。
  2. 功能明确化:随着行业的成熟,减少甚至去除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鸡肋功能,让产品更专一。
  3. 体验两级化:如同单反和卡片机的存在。(虽然卡片机正在消亡)
    1. 普通产品傻瓜化:就如同傻瓜机一样,操作简单,几乎零学习成本。
    2. 专业产品专业化:单反的存在,较高的入门门槛,学习成本,但是功能专业。
  4. UI简约化:简约,减少刺眼的色彩,舒适感提升。
  5. 移动化: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设计会越来越符合移动的要求
    1. 零散时间的利用率提高
    2. 急速内容呈现,人们不需要考虑带宽的问题
  6. 块状呈现:方便手指触摸操作
  7. 多媒体描述多过文字描述
  8. 社交增加
    1. 室内LBS交友
    2. 熟人社圈
  9. 深度交互:不是他给你什么,你拿什么;而是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10. 完善手势操作体验:移动APP操控绝不是点点点
  11. 更多其他的操作方式
    1. 语音
    2. 眼球
    3. 脑部
    4. 智能判断

不管怎么变,现在的很多产品拼的都是赤裸裸的参数,灌输给用户那么多的参数,真的好么?这样的体验绝对不是好的体验,更不是好的产品所要去做的,真正好的产品,是让人们忽略参数,从而更加注重产品的使用感知,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化繁为简之二:简的思考

不多废话,紧接上一篇,直接切入正题。

有些产品,你看上去功能会很简单,甚至觉得,那个XX软件的某某功能就可以做到啊云云的,比如简单的切图,滤镜,等等,图片处理的东西,没有人比PS干的更专业的了,但这并非是所有用户都能接受的,如果我只是想切个图,上个滤镜,若是还要先学PS,一看到那么多的教程,那么庞大的软件体积,那么复杂的操作,早就打退堂鼓了。

那大软件为什么不推出类似的产品呢?理由很多,但是离不开核心的几条:

  1. 专业级别软件的定位
  2. 面向人群不同
  3. 大软件的产品发展计划
固有思维(用户已经了解并习惯了你是大软件,如果盲目推出小软件,下意识依旧会人为复杂的大软件,不易推广)

相比较大软件产品,小软件产品更容易抓住普通用户的心,更容易满足普通大众,特点很明显:

  1. 他们找到了需要的用户
  2. 满足了他们简单的需求
  3. 简单的操作
  4. 友好的界面
  5. 小而精,简而美
  6. 功能更加单一

每个领域都会有大道,同样的都会有夹缝,任何一款产品都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而小产品的自身体力上的先天不足,无法和大产品对面抗衡,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子,也就是夹缝理论,找到这条大产品钻不进来的夹缝,穿过这条夹缝,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案例1:

前段时间有幸听梁国鹏(daliycost独立开发者),讲关于daliycost的设计思路,对于产品的简洁之道,神一样的同步率让我笑了。




案例2:猫眼电影APP
它是美团的一个不禁意的产品,通过美团的团购评价电影,但是发现这个功能使用率越来越高,甚至要超过团购本身,而电影的团购也越来越活跃,于是就干脆独立出来做这个APP,结果反响却是不错,也许多产品路线才是产品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既然这个世界已经有了那么多繁而杂,大而强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夹缝理论,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呢!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化繁为简之一:繁的反思

反思是一个很好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

在下载软件的时候,我们常常去看用户的评论,特别是普通用户,非专业人士,看完他们的评论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有些不重视的东西有时候是多么的受用户欢迎,而有些被我们吹捧上天的产品,在那些不会用的用户眼里是多么的一文不值。

我相信,很多用户所需要的东西实都非常简单,比如,用户只要一个能记账的东西,而我们似乎被一些因素所影响,被必须要改变世界这样的奇葩思维所左右,必会在简单的功能上添加各种自以为强大的功能,殊不知,那些其实本该都是些辅助,唱不得主角,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越来越臃肿,维护成本增加,使用复杂度也水涨船高。

回到产品上,我们来看看功能过多的产品所体现出的问题。

问题之公司:
  1. 产品复杂:学习成本高
  2. 维护成本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3. 出现bug的几率增加:逻辑关系错综复杂
  4. 推广困难:需要大量的产品说明
  5. 需要描述增加:公司对于产品描述增加
问题之用户:
  1. 学习成本增加:要学习一些非需求之内的功能
  2. 复杂不易用:误操率直线上升
  3. 容易迷失:过多的功能会导致用户迷失主要需求
案例:随手记
随手记是我最初用的一个财务笔记,但是我没有坚持多久,很奇怪,功能那么的强大,我为什么坚持不下去,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只是想要一个简单的记账功能,就像一本小本子,拿支笔记录一下就可以,其他的功能对我来说都太重了,而且记账本来就是一件不开心的事。





那么我们必须这么做么?改善用户生活,是之比以前更加的便捷,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不比破坏性的改变世界来的刺激,但却是一种非常好的改善世界的快乐方式。

不要总是盯着塔尖的光芒,而是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丽。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传统商家的出路:O2O之线上购物,线下体验。

前言:本文被月光博客以《线下体验,线上购物》发表于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923.html

随着只试不买的抄码族不断扩大,各大实体商家必须重新考虑现有的销售方式,否则在历史舞台上最终将失去自己的位置。

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

自打互联网出来之后,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都已经被改变了。

特别是B2C的风生水起。

抄码族,在实体商场只试不买,记住型号,甚至拍照,然后回家网上购买。——不可否认,这事我也常干,毕竟挣钱不容易。

谁让网上的商品确实比商场力来的实惠呢?比如前段时间,某商场打折,说是两件5折,我心想,蛮实惠的,打电话给朋友通个信,结果朋友直接告诉我,淘宝商城旗舰店一件5折。

那家商场瞬间就变成了我的大型试衣柜。

不可否认,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店慢慢的沦为成了体验店,很多顾客基本属于抄码族,只穿不买。

那要碰到喜欢东西怎么办?回去打开电脑,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衣服还是电器,总有一家电商适合你,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价格公道,特别是B2C的电商,售后还有保证。

像是拍拍的免邮退换,凡客的30天免邮退换,淘宝的退换邮费保险等等一系列措施,还不乏有七天免费无理由退换,商城优先赔付等措施。

两相一比较,价格相差少则几十,多则几百,甚至上千,不论是谁,都会偏向于网购。

而对于此,实体商场所采取的办法也是各不相同。

一般的实体商场碰到客人用手机拍照或短信记型号的,会礼貌地制止。
  有的实体商家则采取了,遮挡货号;更改货号;商标调换等不是很友好的措施。
有的厂家则加强代理商的管理,严禁在网上销售新款商品,只能销售过季打折商品。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公司在网购的冲击下,也开通网上商城,比如各种网商的旗舰店,直接在网上卖商品,同时不放弃实体店的经营,线上线下一起来,双管齐下。

据笔者所了解,虽然目前电商的市场份额不是很高,但是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年产值也是数以十亿计的,面对这么一个趋势,传统的实体商场要怎么对应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以下几点:

历史总是向前走的,电商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趋势,同时是不可逆的。

不管电商发展如何强大,实体店依旧有它存在的理由,并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管是线上网购,还是线下实体店,对于最上游的终端生产商的利益来说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指望生产商会一直帮实体店。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来个实体体验店呢?直接就是线下体验,线上购物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与其慢慢被动的沦为抄码族的体验店,倒不如直接革了自己的命,加速转型。

事实上,情况也正朝这个趋势发展。

比如苏宁,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大型电器商城,但是最近却开始花大手笔在网上开了个苏宁易购,正式宣告向网购进军。

当然,它的网购体验,售后,运输等还比不上传统的网商,但是程序代码已经趋向于成熟,并且同质化的情况下,稍加改善就完全有可能立足于网购世界。

于此同时,相比较传统的网商,苏宁等实体商城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比如:

  1. 同传统的B2C,诸如京东,当当相比,苏宁有更强的线下优势,产品线广。 
  2. 用户的实际感觉更好,毕竟很多东西还是需要亲身体验的,同时拥有很多的上游资源。 
  3. 售前直接面对客户,返货率远低于网商。 
  4. 品牌口碑已经形成,不需要太大的宣传。 
还有,为求保险起见,只将其部分区域转换为纯体验区(将那些B2C比较热门,而实体商场冷门商品相互转换),而不是全部。

而网商,随着竞争的加剧,他们价格的优势也将慢慢趋于淡化,因为商品的价格始终是要回归于价值的底线。

那么为什么要有体验店的存在呢,全盘线上不好么?反正也有足够的售后!

非也,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必须亲身体验过才知道,比如服装类,由于每个人的体型各不相同,喜好也不同,服装的尺码也有各种区别,更重要的是,人们本能更希望直接触摸的体验,图片再美也还是差那么点,同时网购所引起的退换货, 会触发额外负担并使人烦躁。

当然,还有人们对于假货的恐惧,不过随着近几年的调整,假货的出现概率已经很低了,即使有,也可以通过完善的售后解决。

根据商品的差异,可以有纯粹的和非纯粹的体验店。

纯粹的体验店构思:

  1. 没有标签 
  2. 没有价格 
  3. 只有商品 
  4. 不卖任何商品 
购买流程:

  1. 体验,寻找合适的产品。 
  2. 购买,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来,或直接登录网商商城购买。 

非纯粹体验店和纯粹的有小区别,并不是全部商品,而是部分商品,或者同时拥有体验区和购物区,就像数码体验店一样。
笔者相信,面对这样的局势,网商也不会局限于线上,成立一家实体体验店对网商来说并不是难事。

线下体验,线上购物,这样的未来很近。

只有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人才能活下去,反之,必遭淘汰。

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This design tool lets you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fonts[转]

前言:所有设计中,其实字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却也是非常难搞的一环,mac和windows的字体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就南辕北辙。
在一些设计环境中,字体的不同会有很大的感觉,但是字体细微区别并非肉眼所能区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款可以区分字体区别的工具。

Like when comparing Arial to Helvetica, it’s not always easy to catch the 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faces. This is why Tiff has our attention: it’s a simple Web app that lets you visually compare and contrast any two fonts on your computer or in the Google Fonts library.
To the untrained ey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elvetica and Arial are tough to catch:
Comparing Helvetica to Futura, however,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on’t get me started on Comic Sans and Didot:
Tiff is both a light-weight tool for understanding design differences in typefaces, and a utility for comparing typefaces on the Web. Check it out via the link below, and let us know what you think in the comments!
➤ Tiff (via Sidebar)
Pro tip: Click a letter on Tiff to zoom in on the designs)
Image credit: Thinkstock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发现软件安装过程之美:隐藏的说明书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新买一个产品的时候,兴致勃勃的打开,你是先拿起产品开始使用还是先去认真看那乏味,厚厚的说明书的?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产品本来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最好不需要任何的学习时间成本。而国际上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用户没有几个会真的去看说明书,他们对自己的智商很有自信,而说明书的存在不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让用户感到了一种被瞧不起的感觉(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现象,不做展开)
但是我们做的产品再怎么简单,依旧是需要说明的,面对这样矛盾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们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

  1. 最常见,我们可以将产品做的简单易用,同时把说明做的简单易懂。
    1. 比如一个简单的视频演示产品功能和操作
    2. 减少文字描述,用图片等多媒体替代
    3. 必须要用文字描述的话,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而非专业性质很强的文字
  2. 引导机制,通过引导用户去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来了解新产品的功能,常见于游戏,网站
  3. 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将简易说明放在产品的安装界面过程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
windows8会趁系统安装最后阶段设置的等待时间拿出来作为简单的教程说明你使用。
告诉你如何操作
用简单的更换颜色这样的快速验证,告诉用户设置正在进

QQ安装界面将它的新特性通过在安装过程中的图片切换告诉用户,安静,高效,易于理解诶。





豌豆荚安装界面,相对于qq,豌豆荚采用的是单幅画面说明,比较单调,但是也比较清晰,容易理解。


迅雷播放器则采用轮播目前最新电影的方式吸引并通知用户,为什么不说明功能呢?因为它的功能很明显:看视频,而视频软件功能都类似,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视频内容了,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诱人的东西。不过我觉得,迅雷可以放些功能说明在上面。



QQ电脑管家安装界面则是简单的说明管家的功能和UI设计。



产品这么做的好处:
1. 减少了用户等待完成时的焦虑和不安
2. 减少用户学习软件的成本
3. 降低学习软件的过程的枯燥感
4. 解决以上三条的同时教会了用户如何使用软件和告知用户新版本的更新内容

我相信:任何一款以人为本为前提的优秀产品,是不需要说明书的。如果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没有说明,那么将说明隐藏在产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