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星期四

客厅:下一个战场

紧接上一篇,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电视节目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如何将人们拉回客厅去死盯着电视,成为新的命题,但是我们仅仅期望传统电视节目能带来吸引力,明显不大靠谱,所以我们开始了选择机顶盒,智能TV之路,互联网的爪牙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生活。相比较国外的客厅战争,国内也早已打成一片。

  1. 小米盒子:比较激情的估计就是它了,当初雷军靠期货的手段卖小米手机火了一把之后,紧接着就推出了小米盒子,不得不承认,雷军确实看到了未来客厅的商机,不过可惜的是他犯了一些错误(也不全是他的问题),直接间接的导致了小米盒子走进我的储藏室。
    1. 依然是靠期货方式贩卖,但是这招的使用过多导致信用度不高(脑残粉除外)
    2. 在广电那里玩的是擦边球,后期导致直接被广电拿下(对外宣称故障)
    3. 缺少自己的流媒体资源,需要借助第三方,但是由于政策问题被迫XX
    4. 神奇的广电局之众所周知的未知因素
    5. 当然它还有机会

          
  2. 乐视盒子:也是比较常见的了,不过人家的优势比较明显。
    1. 因为它有自己的流媒体资源
    2. 海量内容和受众用户
    3. 价格低廉


  1. 阿里云盒子:果然,阿里云在移动OS上的胡打胡闹没有混出什么成绩后开始选择了去了电视,这个想法倒是不错,不过我更担心的是,阿里云盒子依旧会采用移动那个时候老招数。
    1. 本末倒置开始电视购物:电商的血统让它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转过来把淘宝店开到电视上,变成自我感觉超级棒的电视购物。
    2. 当然如果它真的想做,必须加入3D立体穿衣模型的技术,以及保证用户的电视超级大,并带有高像素的摄像头,于是就要大客厅,接着是大房子,然后是有钱人,然后是为什么上淘宝买东西?必须解决这个悖论。
    3. 依旧是打着云的概念,什么都是云,真的会使人反感,甚至有忽悠的感觉,但是却是比移动OS那个是要实用,因为移动的手机流量有限,谈云?在香港可以,大陆不行,但是电视却完全不同,可以一直接入互联网,于是成了可能。
    4. 不过还有就是它钱多,烧得起
    5. 找到国内很多硬件合作商
    6. 找到了内容提供商华数,但是未免不防对方变节
    7. 没有自己的内容提供
    8. 阿里云手机的失败阴影
    9. 想的太大,铺的太大,线太长,却钓不到鱼。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盒子,比如PPTV,快播了,雷柏了……不过,我总觉得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他们的长相几乎一样,都是亲兄弟来的么?很显然,Apple TV就是father……囧。

我不知道各位商家有没有去考虑过电视在家里扮演的真实角色,好好回想一下当年吧。

未来几年很难有人能一统江湖,甚至是几大鼎力的状态,混乱的状况会持续很久,毕竟中国这么大,能接受的程度也是问题,还有别忘了,在大陆,抑制我们创新和发展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一些神奇的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定以及一些神奇的部门。

好吧,最后建议,在这个混乱的战场里,只有认清了现实,满足了用户真实的需求,同时搞定了广电的人才能杀出重围。

当然,我相信客厅的未来。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产品设计之初的思考:一则小故事



我们在产品设计中经常会无法理解用户的想法,觉得天啊,他们怎么这样想,无法理解,但是我们有好好的去和他们沟通么?或者沟通后好好的分析一下他们的想法?

我有一次在朋友那里聊天,聊天中朋友的朋友打算上网买个东西,我一想,不错,网购貌似已经进入人心了么,这不是重点,重点来了,我觉得可以做个网购行为的观察,于是就移过去打算帮他一起挑选,顺便观察行为,谁知道,他熟练的打开了IE6(要知道那是2012年夏天,正是Chrome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当时傻了,下意识的问出:你为什么要用IE6?

他的回答也很自然:那用什么?遨游么?太烦了

再经过一些详细的聊天,我们不难整理出非业内人士的普通人士的想法:

1. 默认不一定是用IE6,Chrome,而是电脑当初装的什么版本,就基本用什么版本(难怪那么多的IE6)





2. 遨游等国产浏览器并非不知道,也并非不用,而是觉得太过复杂,载入的东西过多,不够简单(这点IE6没有很多的扩展程序反而成为优势)



3. Chrome,Firefox也是知道的,但是由于常年累月受到IE的毒害,用户习惯很难改变

4. 对于默认设置的东西,几乎不会去自助的改掉

将这些现象抽离出来以后,对于做产品很有参考价值:

1. 人性化的默认设置:本来默认值就没有多少去更改,如果默认设置做个更加人性化,会怎么样?!良好的默认值顶过半个产品体验。




2. 简单明了清晰的界面:这个世界繁杂的东西太多了,简约的设计风格可以让人感觉舒服,不烦重,打开的速度也更快。




3. 清晰的流程:不至于让用户迷茫




4. 合适的用户:更改不了习惯就从面向人群下手,对于已经很难改过来个用户,不如不要娶强迫他们,而是从年轻人,以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下手,逐步影响所有人,这也是从群心理,而百事可乐就是此道高手,当年可口可乐风靡到不行的时候,百事可乐采用了这么一招,于是,年轻人开始盛行,久而久之,百事成了年轻的代言词,现在,除了百事,还有谁能和可口可乐对抗呢?




我始终都觉得:设计的核心在于思考。不要奢望一个习惯了吃饭的南方人天天吃面食,而应该把他丢到北方去。

产品设计禁忌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沉迷到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设计逻辑中,这样的集中精力并非坏事,但是有的时候,过度的沉迷于产品设计往往会因为立场,身份不同导致离产品的初心越来越远。
在战斗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些禁忌,做好了,你成了,做不好,很难向投资人交代。
1.         绝不能推卸责任给用户
a)         常见的是:我们都已经这么做了,防止了,用户要是再不会,再弄错,那就是他的问题什么的云云,这是不对的。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

2.         兼容性
a)         向下兼容,平行跨平台兼容,还有很多种,向下兼容指的是产品新版本要兼容旧版本的一些功能,诺基亚800搭载的windowsphone7.5就不能更新到windowphone8……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3.         花哨却失真的界面
a)         为了最求不同,为了展示画面的特效,却失去了实用;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企业展示性站。 这么个flash有什么意义,点又不能点



4.         混乱的逻辑
a)         将一些毫不相关,甚至层级不同的页面和功能放在同一个导航层级里。
5.         不合理的交互
a)         生硬的弹窗



b)         没有良好的提示
c)         甚至没有交互
6.         过于复杂的指引
a)         指引本来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理解和使用产品,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会过于繁重,反而找人烦恼,本末倒置,让用户失去了兴趣。



7.         无法跳转到登录前的页面
a)         有些站点查看详细的部分内容需要登录,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为了人气和作品的保护,但是有些站点在注册或者登录后不是跳转到登录前的页面,而是跳转到个人信息页,或者首页等等,于是除了后退,别无选择,增加了用户的操作和心理压力,估计以后就不喜欢跳转进来看了。



8.         失败的导航
a)         让人选择用搜索框的导航就是失败的导航,优秀的导航是会指引人们去想去的地方。



9.         因为所以理论
a)         在界面的问答上,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这里看上去有些空白,放些东西上去吧,天气什么的不错……这也许根本不是用户要的,因为空,所以放,这是不合理的。否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10.     跟风
a)         没有冒险精神,不经过研究考虑,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别人都是那么做的,别人已经调查过了,我们也要那么做……11,22,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研究才可以下论断,无法估量的事情毕竟是少数,在科学的统计上量化出来的数据资料总比直接跟风要靠谱。



11.     人员错误带入
a)     总觉得自己代表了用户,什么我觉得用户是这么想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其实,我们永远都不是用户至少不是普通用户,我们也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用户想什么,除非我们有超能力,要不然我们早发财了,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不能缺少调查和研究,我们要以尽量接近用户的姿态,结合自己想要的来做产品,这样,我们至少是做了我们喜欢的产品。



以上这些点都是在产品设计中出镜频率都蛮高的,属于常客了,我不敢保证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做出优秀的产品,但是至少不会让产品过于迂腐。
因为优秀的产品是通过细腻的洞察力,去感知这个世界,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而来的,这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善于思考的人生。 

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如何运营一家创业公司

公司运营当中,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IT行业,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的流失,特别是初创公司,在薪资以及其他福利和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人员流失?如何聚集人心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公司运营中的几点建议,不奢求能吸引多少人才,但至少可以帮助那些初创公司减少人才流失。

1. 别把加班当作鼓励

a) 创业公司加班是常态可以理解,毕竟你属于起步阶段,这个时候不拼搏以后必然会死掉,但是不应该将这个当作是鼓励,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为现在的加班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不加班,而你反而无限鼓励员工加班,甚至是拿其他的公司过来做例子,但是有没有想过,其他公司也许福利很好呢?也许不是老板鼓励加班,而是他们自愿的呢?

b) 笔者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招人,面试时都OK,当最后的时候老板来了一句:我们公司有加班的传统和文化,你来了以后也一定要加班,不能按时走的,否则就破坏我公司的氛围。毫无疑问,应试者只说两个字:呵呵




2. 给员工充分的自由

a) 在给不出行业标准薪资的前提下,自由这个就显得难能可贵。而其他大公司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让员工不自在,两边都是那么繁琐的条款,而待遇却是两重天,是个人都会离职的。


3. 目标明确

a) 千万不可以东一枪,西一枪。

b) 人员数量宝贵,时间宝贵,预算宝贵,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做一个事情而不是多撒网。


4. 承诺不远的未来

a) 太远的什么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就谈上市后分红,原始股,股息什么的是不靠谱的,最多用的了一时,就像某党的终极目标一样,太远,过程太长,人都是有耐心的,时间过程太久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觉得被忽悠,被欺骗感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人心就不再了。

b) 相比较而言,期许一个更容易达到,更近的未来会更好,从心理学上,一个人实现了一个目标,开心值会上升,信心会增加,能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战斗中,而公司而言,承诺也更容易兑现,而这样一来,又会给员工一种公司靠谱,蒸蒸日上的感觉,认同感也就来了。


5. 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a) 要是都不认同你的公司,你的项目,那什么都是白搭


6. 共同参与企业文化

a) 要想培养一个大family 一样对待自己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大家的认知上,如果是你一意孤行的,那不叫文化。


7. 拥有成长空间

a) 由于很多条件制约,高薪的概率比较低,那么就需要增加很多除了高薪以外的很多隐性的东西

i. 能力的提升就是一种


8. 招聘优秀的人员

a) 减少实习生,增加可以立即上手的社会专业人士。

i. 不要因为公司预算等问题觉得实习生价格便宜,但是实习生的不确定性,为参与实际项目缺少经验,等等都是软肋,而且还需要去花大力气培训,这样的成本就远远高于出价雇社会专业人士了,而最悲剧的就是好不容易培养好一个人才,却因为各种因素跳槽……这时候的损失已经无法估量。


9. 高薪

a) 这点初步感觉和初创公司的背景和能力相违背,但是在对于优秀的人才时,这是必须的一点,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肯定,也是让优秀人才看到公司的诚意和努力的关键。

b) 舍不找孩子套不着狼


10. 赶紧找个好干爹

a) 初创公司很难一直烧钱做产品,而即便是做好了产品也很难有足够的预算去做推广,所以当产品开发开始就可以开始找VC了,未必要等到产品上线才找,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当然,最佳时机是产品拥有Demo的时候,这个时候方便演示,又不至于没有VC就不能活的状态,否则你的团队就只能喝西北风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一直没钱的状态。

b) 清晰的盈利模式会更好的说服VC



希望对各个正在烦恼,却不知道怎么办的初创公司有点小小的帮助。

Ps: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需求到底长什么样:区分真伪需求

前言:本文只做简单的说明,全套的用户需求调查很复杂,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说的清楚的。

福特问人们:你们需要什么?
人们答:我们需要更快的马车!
福特没有盲目的听他们,于是有了汽车。

想必这个简单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引用的频率也是出奇的高,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件事情的真实性,重点在于这个故事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可以成就产品也可以毁了产品的问题:真伪需求的分辨。

再来仔细看看上面说到故事:福特并没有真正忽视人们的需求,而是在听到了人们的需求描述后,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人们表面的伪需求中得到了真实的需求:更快的速度。
金大大会原谅我的……别查我水表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区分真伪需求呢?在这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伪需求:

  1. 易于描述
  2. 比较具象化
    1. 比如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2. 比如我要一个电钻
  3. 带有较强烈的身份标识:限于用户的知识,背景,身份等不同,主观意识标识明显
真实的需求:

  1. 不易察觉
  2. 比较抽象
  3. 适用于其他人的需求
  4. 需要分析
    1. 比如我要电钻干什么?钻洞。所以,钻洞才是真实的需求,而不是电钻,给个钉子也是能满足的,或者更先进的打洞的设备。
    2. 比如要快的马干什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那么更快才是需求,如果用其他的方式满足,比如飞机。
说的简单点:如果该需求能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一样的结果,那么该需求基本是伪需求,而真实的需求就是那个结果。

简单粗暴的区分(大部分时候有效):伪需求=名词;真实需求=形容词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UIUIX的流行总结和未来展望



最近这几年的新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微微有点快,什么穿戴式设备,扁平化设计,无人驾驶汽车……

没办法,身在科技时代便是如此,晚一拍就感觉要被时代抛弃了。

废话不多说,以下不负责任的总结是结合在知乎上的回答的,希望有点用。

  1. 产品纯粹化:体现在UI以及其他的一切视觉设计上简约,一目了然。
  2. 功能明确化:随着行业的成熟,减少甚至去除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鸡肋功能,让产品更专一。
  3. 体验两级化:如同单反和卡片机的存在。(虽然卡片机正在消亡)
    1. 普通产品傻瓜化:就如同傻瓜机一样,操作简单,几乎零学习成本。
    2. 专业产品专业化:单反的存在,较高的入门门槛,学习成本,但是功能专业。
  4. UI简约化:简约,减少刺眼的色彩,舒适感提升。
  5. 移动化: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设计会越来越符合移动的要求
    1. 零散时间的利用率提高
    2. 急速内容呈现,人们不需要考虑带宽的问题
  6. 块状呈现:方便手指触摸操作
  7. 多媒体描述多过文字描述
  8. 社交增加
    1. 室内LBS交友
    2. 熟人社圈
  9. 深度交互:不是他给你什么,你拿什么;而是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10. 完善手势操作体验:移动APP操控绝不是点点点
  11. 更多其他的操作方式
    1. 语音
    2. 眼球
    3. 脑部
    4. 智能判断

不管怎么变,现在的很多产品拼的都是赤裸裸的参数,灌输给用户那么多的参数,真的好么?这样的体验绝对不是好的体验,更不是好的产品所要去做的,真正好的产品,是让人们忽略参数,从而更加注重产品的使用感知,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化繁为简之二:简的思考

不多废话,紧接上一篇,直接切入正题。

有些产品,你看上去功能会很简单,甚至觉得,那个XX软件的某某功能就可以做到啊云云的,比如简单的切图,滤镜,等等,图片处理的东西,没有人比PS干的更专业的了,但这并非是所有用户都能接受的,如果我只是想切个图,上个滤镜,若是还要先学PS,一看到那么多的教程,那么庞大的软件体积,那么复杂的操作,早就打退堂鼓了。

那大软件为什么不推出类似的产品呢?理由很多,但是离不开核心的几条:

  1. 专业级别软件的定位
  2. 面向人群不同
  3. 大软件的产品发展计划
固有思维(用户已经了解并习惯了你是大软件,如果盲目推出小软件,下意识依旧会人为复杂的大软件,不易推广)

相比较大软件产品,小软件产品更容易抓住普通用户的心,更容易满足普通大众,特点很明显:

  1. 他们找到了需要的用户
  2. 满足了他们简单的需求
  3. 简单的操作
  4. 友好的界面
  5. 小而精,简而美
  6. 功能更加单一

每个领域都会有大道,同样的都会有夹缝,任何一款产品都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而小产品的自身体力上的先天不足,无法和大产品对面抗衡,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子,也就是夹缝理论,找到这条大产品钻不进来的夹缝,穿过这条夹缝,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案例1:

前段时间有幸听梁国鹏(daliycost独立开发者),讲关于daliycost的设计思路,对于产品的简洁之道,神一样的同步率让我笑了。




案例2:猫眼电影APP
它是美团的一个不禁意的产品,通过美团的团购评价电影,但是发现这个功能使用率越来越高,甚至要超过团购本身,而电影的团购也越来越活跃,于是就干脆独立出来做这个APP,结果反响却是不错,也许多产品路线才是产品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既然这个世界已经有了那么多繁而杂,大而强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夹缝理论,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呢!